优秀武术文化挖掘与传承之武在山西
武,起源于古代狩猎和冲突,伴随着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不断发展完善并走向顶峰。而今天的中华武术,已经由原来生产实践性质、军事性质,演变为健身、养生、休闲、交流、防卫等综合性价值于一体的文化形态。研究表明,武术对于人的成长、事业发展、社会文明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武术沿革与历史各个时期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我们推荐山西武术,正是基于武术在山西赖以生存的“土壤”,沿续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履痕。在中华民族形成史上,山西乃民族融合的大熔炉,征战的大舞台。在这瞬息万变、震荡迭起的历史大变动大交融中以及剑与火的洗礼中,山西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展示出包容万千的生机和活力。作为一枝独秀的山西武术,为我们展示了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武”在古老山西的历史人文背景
(一)五千年文化在山西。山西确实是一个很古老独特的地方。运城垣曲“世纪曙光”化石,将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万年;芮城西侯度文化遗址的火烧骨,我国范围内的人类用火历史前推了万年;尧舜禹活动中心在山西,造就了上古时代的政治中心和世所惊羡的夏文化。
(二)战争冲突与民族融合的壮丽史诗。大秦统一中国过程中的长平之战,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北伐匈奴,唐高祖李渊的起兵晋阳,宋太祖赵匡胤与北汉政权长达19年的角力和征战,辽金元时期各方势力对山西的轮番攻略争夺,满清入关后的反清复明,使山西成为闻名遐迩的民族征战古战场和民族融合的大舞台。值得一提的是,先有强大的拓跋氏等北方民族在三晋大地集结,后有明王朝洪洞大槐树百万大移民,这些都有效地促进了地区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三)历代名将回顾。名将有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军事指挥家、被尊称为“中国第一位战神”的晋国卿大夫先轸;西汉有横扫匈奴的大将军卫青,远征匈奴“封狼居胥”的青年将领霍去病;三国时期的关羽,被后人尊为“武圣”;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武功卓著、从奴隶到皇帝的后赵建立者石勒;隋唐时期有被尊为“中华门神”的尉迟恭,远征高丽的悍将薛仁贵,平乱名将“汾阳王”郭子仪;北宋有大将杨业、呼延赞、狄青;南宋有“中兴四将”之一杨沂中、王彦;明代守边将领王崇古、“第一良将”曹文诏等。
二、主要武术拳种流派简介
(一)戴氏心意拳。亦称心意拳,心意六合拳,是优秀的内家拳法之一,几百年来,此拳在山西祁县戴氏家族中秘不外传,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将佛家,道家,儒家功法、理论熔于一炉,是一门科学的内外兼修之武术。其功法顺应大自然客观生化规律,以天地阴阳之平衡,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之理论为其精髓。戴氏心意拳是现存三大著名三大内家拳之一形意拳的鼻祖。内讲究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三合),外讲究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故人又称戴氏心意拳为心意六合拳。创始人名戴隆邦,系山西祁县小韩村人氏,生于清康熙年间,他师承姬氏所创心意六合拳,并得曹继武先生传授古心意拳,傅山先生传授内功心法(小周天功),结合各种武术(螳螂,八卦等)创戴氏心意拳。
年6月7日,心意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形意拳。又称行意拳,中国传统拳术之一。虽然起源说法不一,但广泛认可的最初创始人是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今永济市)姬际可(年-年)。形意拳创立之初叫心意六合拳,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现行流传的形意拳为道光年间河北深州人李洛能在师承戴氏心意拳的基础上改革创立而成,后世尊李洛能为形意拳祖师。李洛能所创建的形意拳,基本内容为三体式桩功、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三体式为形意拳独有的基本功和内功训练方式,有万法源于三体式之称。五行拳结合了金、木、水、火、土五行思想,分别为劈拳(金)、钻拳(水)、崩拳(木)、炮拳(火)和横拳(土);十二形拳是仿效十二种动物的动作特征而创编的实战技法,分别为龙形、虎形、熊形、蛇形、骀形、猴形、马形、鸡形、燕形、鼍形、鹞形、鹰形。
形意拳在民国时期发展步入颠峰,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武术名家,令大家耳熟能详,如:车毅斋、郭云深、孙禄堂、韩慕侠、李存义、薛颠、尚云祥、王芗斋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武术名家中有的在抗击八国联军中首当其冲,有的与列强搏击高手较技中获胜。抗日战争中长城喜峰口大战中,二十九军将士的大刀令日军闻风丧胆,所用刀法就是形意尚氏刀法,随后抗日部队印刷《最新形意刺枪法》作为随军小册,供官兵训练与作战使用。因此,形意拳一度被世人称之为国术。
年5月23日,形意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手搏术。中华手搏术,是我国载入文字最早的徒手搏击武术,它传承悠远,历史悠久。其基本元素由踢、打、摔、拿、撞等各种搏击技能融合而成,后世拳术多由此发展为多个流派。手搏术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流传于世,史有“楚王好手搏”之记载,《汉书·哀帝纪》又载“孝哀雅性不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先秦古籍中“田猎搏兽也”等,均反映了早期的徒手搏击技术。经过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完善,目前,流行于山西晋中一带的手搏术经过武术名家传承、发掘、整理、创新,已形成养身与搏击并重、武德与技艺双修的较为完善的传承体系,被誉为是“中华武术的活化石”、“拳中瑰宝”。
年10月,手搏术入选山西省省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
(四)弓力拳。弓力拳又称弓意拳、公议拳、功力拳,无论从健身、养性、祛病延年、防身御敌各个角度来衡量和其它拳种一样,都是我国的优秀拳种、宝贵的武术遗产。与心意拳、形意拳相比,弓力拳属于小拳种,但是由于弓力拳养生和攻防价值很高,传承较为神秘且人数历来不多,就目前而言能够系统全面把握弓力拳精髓的人更少,可以说弓力拳又是一个面临“抢救”的拳种,应该引起应有重视。因此,对于弓力拳的考证相对较难。据传弓力拳为宋太祖赵匡胤所创;另说明清“八义”武术家们博采众家之长,共创此拳,所以又叫“公议拳”。因在习练上此拳时要求“身具五弓”,即似拉弓射箭的劲道,故称弓力拳或弓意拳。其技法主要有套路“拉架子”和对练一至五趟捶、一至五趟採(也叫採破)、大採破和金(精)捶十八打共十二趟以及各种器械等。弓力拳的精髓主要在于它的技术构成中几乎涵盖了所有传统拳术中的经典摔拿原理和动作,非经过长期刻苦训练则难以熟练掌握其动作要领。弓力拳正在申遗的路上。
当然,古老的山西还有一些的优秀武术流派等待发掘,在此不一一赘述。
四、推广设想
武术传承与发展,提倡树立“大武”的观念,把习武与忠诚、爱国、责任、奉献的社会主旋律结合起来,培育新时代武学精神,学习与运用武学经典,传承武术遗产,提升全民综合素质。推动武术产业化建设。依托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大载体,走融合式发展之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797.html